县人民政府:
共和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县人大常委会视察组《关于江苏省对口援建项目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现随文印发,请针对该报告所提存在问题及建议,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办理,并在2024年9月份召开的县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作办理情况报告。
共和县人大常委会
2024年7月31日
关于江苏省对口援建项目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2024年7月30日在共和县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
县人大民族和社会建设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 娘格加
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年度监督工作计划,近期,常委会利用两天时间,组织部分省州县三级人大代表17人,开展了江苏省对口援建项目建设情况代表视察活动。为做好此次视察,常委会党组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万玛端智为组长的视察组,先后深入乡镇查看了共和县高级中学、恰卜恰镇卫生院、沙珠玉乡十村灌溉项目、达连海村美丽乡村建设及居住条件改善等援建项目。通过实地查看、座谈交流、听取汇报等形式,较为深入了解江苏援建项目建设成果。视察期间,代表们持续关注民生热点、积极传递民情民意,听实情、谏真言,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人大代表良好形象,切实达到了视察目的。
一、对口支援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江苏省始终把对口援青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紧紧围绕民生改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文化交流、人才培养等重点领域,在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等方面给予共和鼎力支持和无私援助,为推动共和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群众脱贫致富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注入了强大动力,使共和各族群众深切感受到党中央的关怀、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极大地增强了共和各族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力提振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14年来,江苏省累计投入资金7.96亿元,实施对口支援项目130个。派出援建干部5批24人次,交流交往培训9期342人。开展党政代表团互访交流17次200余人,对口支援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有力促进了共和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一是疑心聚力抓产业。近年来,双方始终把加强经济合作与搭建招商引资平台作为援建工作的突破口,通过想方设法拓渠道,扩大西货东输实绩。持续投入资金,助力当地农产品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与常州广播电视台签订产品代理合作协议,扩大共和农特产品在常州的影响力和认可度。在2023年举办支援协作规模最大的招商引资、文旅、农特产品推介会的基础上,今年又开展了“常州共和周”系列活动,成效明显,新增青海农特产品常州展销馆(销售点)2家,全年销售农特产品近千万元。二是教育支援显成效。近年来,双方持续深化教育合作共建,开展多形式“柔性引才”项目,江苏常州市3批13名特高级教师走进共和开展短期支教、教学辅导。选派28名研究生到共和县中小学幼儿园支教。共和县21所中小学分别与江苏常州市中小学签署了友好结对协议,480名教师参加各类跟岗培训,有力提升了全县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共和县高级中学二期建设项目,投入援建资金6120万元,学校总体布局呈院落式布局风格,将教学、生活、体育等不同功能区域有效结合,建设图书综合楼、风雨操场、学生公寓、教育装备及信息化设备。三是健康医疗稳推进。近年来,依托支援方卫生资源优势,加大医疗卫生帮扶力度,目前援青医生共完成手术286余例。院内会诊工作90次,收治住院患者共计1166人次,门诊1603人次。业务培训42期1036人次,开展学术讲座和技术指导,引进新技术17项,师带徒20余名,全县医院诊疗规范化建设和医疗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精心组织26名先天性心脏病儿童赴江苏免费治疗且全部康复。开展了“光明行”免费救助活动,为全县54名白内障患者带来光明。积极开展“常州曼巴走遍共和”巡诊活动,7000余名群众享受到义诊服务。恰卜恰镇卫生院及东巴分院扩建项目投入对口援建资金1160万元。主要建设中藏医诊断室、处置室、观察室等业务用房及附属配套设施。2024年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1400万元,对城北院区进行改造,县中医院采购一台1.5T磁共振,提升了医院的诊疗水平。四是开拓创新扩路径。近年来,始终坚持对口支援工作深度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年度计划。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1.55亿元,实施项目48个。2023年,江苏省下达共和县对口支援资金6849万元,实施援建项目13项。2024年,下达援建资金6863万元,计划实施援建项目15项。积极推进劳务协作,与江苏常州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现就业57人,培训1期14人次。五是真情实意促“三交”。近年来,江苏常州市领导干部深入共和调研指导,双方共开展各层次考察交流80次600余人次。共和县累计选派6名县级干部、8名乡科级干部赴江苏常州市挂职锻炼。选派21名中小学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赴江苏学习培训。选派22名医技人员赴江苏接受业务培训。双方的互动交流、交融、交往对于促进多元化交流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对口支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才援青需要巩固。近年来,共和县通过实施人才援青项目,全县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尤其是对标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提出的工作要求,在教育、卫生、企业管理、城市规划、旅游开发、农牧业技术等领域不同程度存在人才总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难的问题。
二是项目管理亟待规范。援建项目落地建设程序不够规范,个别援建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导致相关项目审批工作难度增加甚至拖延了工期。普遍缺乏基建管理专业人才,工程技术、工程建设的专业知识,难以做到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对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管力度不够,在工作中沟通衔接的主动性、针对性、积极性不强,导致项目管理不到位。有些项目对当地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在解决人口就业和群众增收方面作用不明显,劳务输出和转移就业工作难度较大。
三是企业合作仍需深化。由于受区位、气候、市场、人力资源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共和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市场发育程度低,农牧区经济仍以传统种养业为主,特色产业培育渠道狭窄,产业可选择余地不多,产业同质化问题较为突出。援受双方企业互利合作推进滞后,招商引资难度大,项目落地难。针对我县畜牧业、旅游、藏药、农牧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主导产业,仍缺少有效的帮扶措施和手段。扶持当地小微企业和家庭经营户发展等方面需要进一步创新合作模式、探索新办法、新路径。
四是宣传工作力度不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存在对口支援舆论宣传报道力度不够、措施不力、方式单一等问题,各部门舆论宣传工作落实不够到位。宣传措施上不够大胆创新,层次不够鲜明,缺乏宣传特色和亮点,宣传及时性和有效性不够。宣传方式方法上运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工作不够,致使党和国家的对口援建政策和援建工作开展情况、先进事迹等不能及时准确的传达到干部群众中。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今年也是“十四五”规划推进落实的关键之年。县政府要结合共和发展实际,融合东西部优势特点,谋划两地协同发展路径。为此,代表们建议:
(一)健全人才队伍管理机制。要始终坚持“人才战略”,进一步加大“输血”力度,增强“造血”功能,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智力支援,有效提高各类人才和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要结合共和县最紧迫的人才需求,积极与江苏常州市有效衔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援青规划,积极选派教育、卫生、科技、城市规划、旅游开发、农牧业技术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到共和县开展支援帮扶。要建立完善的干部挂职交流机制和人才培养培训机制,采取“输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提高现有专业技术人才素质,帮助培养一支本地化、高素质、带不走的干部人才队伍。要继续发挥支援方的科技、教育、人才、管理等资源优势,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劳动就业能力和科技管理水平为重点,加快推进各类培训工作及支医、支教、支农、支企活动,不断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社会就业整体水平。
(二)提升项目科学化管理水平。坚持以规划为引领,积极谋划一批强基础、惠民生、管长远的重大对口支援项目。认真贯彻落实《海南州江苏对口援建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按照援建项目投资计划,强化项目管理,创新管理方式,对项目计划编制、项目立项、项目管理、资金使用、竣工验收、项目审计、项目核销和档案管理等环节加强规范管理,提高项目投资效益。要联合纪检、财政、审计、发改、乡村振兴、国土资源等部门,深入各地各部门重大项目现场督察、督导,加强重大项目全过程监督管理,切实做到项目督查全覆盖,有效提升对口支援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着力提高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化、网络化、功能化层次,有效改善民生条件。
(三)构建新型产业合作体系。坚持对口支援与互利合作相促进,在高质量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精心谋划和设计好自选动作,全面拓展合作领域,着重在招商引资、产业园区建设、新能源合作、特色产品和产业精准对接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确保援受双方双向合作取得更大成效。要持续加强特色农畜产品领域合作,借助江苏常州地区经贸洽谈会、农产品展销会等平台,大力推介销售共和县农畜产品。要鼓励引导江苏常州市企业到共和投资建设,大力发展农牧业以及特色优势产品精深加工业,并多方搭建产品营销平台,支持农畜产品销售,不断拓展共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营销渠道,助推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要充分发挥江苏省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加强沟通协作,强化两地企业和电商领域的合作交流。要进一步创新合作机制,深化结对交流,稳步提高智力支援和产业支援比重,增强对口支援工作的契合度和长效性。
(四)构建多维高效宣传矩阵。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优势,组织动员县内外新闻媒体,共同努力、密切配合、扎实推进,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的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对口支援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先进人物、感人事迹及显著成绩,多形式、多层次展现党对民族地区的亲切关怀和支援方的深情厚谊,讲好援青故事、弘扬援青精神,汇聚更大积极力量,营造提升我县对口支援工作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援青网、援青APP、微信等媒体优势,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